7月25日“美育中国·中舞联盟公益大讲堂”第105课开讲,云南省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委员、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刘丽教授以《跨越千年的云南民族舞蹈》为题,用详实的图片、视频材料,以点带面,从历史观的角度,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千年以来文化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的变迁以及与发展现状,同时她还结合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非遗文化理论与实践工作中的做法经验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云南,彩云之南,奇山秀水,圣洁美丽。在这里世代聚居了我国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世居在云南的勤劳聪慧的各少数民族先民们,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千百年来真实地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情态和审美情趣,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的组成部分。
刘丽教授2005年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后,就来到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从事舞蹈教育、研究工作,十五年来,她出版了专著《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并主持完成《云南当代民族舞蹈创作研究》《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等多个省级科研重点项目、规划项目及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她对云南各民族舞蹈有着深入的研究。
在课堂上,刘丽教授将云南民族舞蹈发展轨迹大概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期、汉晋南北朝时期、南诏大理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云南新石器遗址的发现表明,在相当古老的时期,云南的先民们已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化类型。大约在3600年前,云南开始步入铜石并用的时代。西汉时,云南青铜文化呈现出鼎盛气象,在生产力的有力推动下,云南民族乐舞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楚雄万家坝出土的距今2500年的铜鼓和与之配套的编钟说明,当时居住在滇西楚雄一带的民族,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音乐歌舞了。
而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留下的原始岩画,青铜时期的青铜乐舞像还是南诏大理国时代的文化大交流,或者是元明清以后的各民族繁荣的民间歌舞,在今天都留下深深的印迹。在课堂上,刘丽教授运用丰富的图片材料,将云南少数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舞蹈形态为我们进行了简略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源远流长。
云南省多民族的文化构成了云南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造就了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丰富多彩。当代云南舞蹈的发展得益于多元的民族文化,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彰显着当代云南民族文化的时代风采。
云南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传承和保护其文化精髓的同时,需要在新时代艺术审美和艺术规律的引领下谋求创新和发展。刘丽教授在课堂上,还着重介绍了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在开展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非遗项目传承的优秀经验。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随着刘丽教授的讲述,在浮光掠影中跨越千年,感受云南各少数民族舞蹈千年的舞蹈文化印记,再一次领略到了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美育中国·中舞联盟公益大讲堂”是由国务院侨办主管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常青藤教育基金、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小学舞蹈教育委员会提供支持,全国学校美育联盟、常青藤美育指导,文化部批准成立的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舞联盟共同主办,系列课程还将分阶段通过国务院侨办主管的中国华文教育网播出,将让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华人共同感受中国舞蹈的艺术之美,进一步助力培养全球华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增强华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给予全球华人战胜疫情更强有力的信念支持。
(来源:美育头条)
|